德兴市“十二五”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
(2011—2015年)
根据省、上饶市有关文件精神,结合我市实际情况,特制定我市省级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。
一、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
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,上饶市北部,乐安河中上游,地处赣、浙、皖三省交界处。东接浙江省开化县,东南与玉山县、上饶县毗邻,南和横峰县、弋阳县相接,西接乐平市,北连婺源县。南北长7万米,东西宽5万米,总面积2101平方千米。德兴市辖大茅山经济开发区、11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,总人口32.3万人,农业人口19.7万人,贫困人口2万人,耕地面积13569公顷,林地面积160039公顷。
(一)“十一五”整村推进工作回顾
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,实施“一体两翼”(整村推进为体,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)战略,全市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主战场,集中实施了4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,累计减贫1988人。全市贫困状况明显缓解,群众衣、食、住、行条件明显改善。重点村的农民思想观念、综合素质、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,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。打破发展瓶颈,消除发展障碍,统筹解决道路、水利、人饮、卫生等困难,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生存环境,实现了水泥路、广电村村通,解决2.3万人出行难问题,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%以上,新增灌溉面积686亩,三清五改505户,建设活动中心2个,改建村委会办公楼2座,建设新农村试点8个,重点村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。
(二)存在的困难和挑战
2010年,我市GDP为90.73亿元,财政收入为17.53亿元,农民人均收入为6293元。我市是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市,然而在经济实力较强的背后,也存在发展不平衡、贫富差距大的现象,农村尤为突出。据统计,全市约有2万多贫困农民还在解决温饱问题。扶贫和移民工作中,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开拓创新思想意识不强。二是农村道路交通发展滞后,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。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,农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。四是地方工业优势不够突出,高新技术产业少。五是民营工业经济总量偏低,发展缓慢。五是受主要贫困指标(贫困人口数量、农民人均纯收入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、人均一般预算收入)影响,全市扶贫资金总量一直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(三)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
首先,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高度重视,市、乡、村分别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领导小组,采取措施,制订优惠政策;其二,投入专项扶贫资金,并整合资源集中扶持,搭好了平台;其三,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,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;其四,贫困群众有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;其五,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。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,全面完成我市“十二五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。
二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
(一)指导思想
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十七大和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持唯德乃兴、致力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,以稳定、发展为重点,以提高农民全面素质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、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,大力实施“整村推进”工程,全面推行“参与式”扶贫,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,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的落后状态,为全市农村经济跨赿式发展创造条件。
(二)基本原则
1、坚持开发式、参与式扶贫。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比较优势,积极调整经济结构,大力扶持产业发展,努力拓宽流通渠道,增强造血功能,提高自我开发、自我发展的能力。
2、坚持以人为本、可持续发展。充分尊重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,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扶贫开发;坚持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、生态建设、计划生育相结合,努力实现资源、人口、环境的良性循环;着力开发人力资源,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,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
3、坚持统筹规划、分类指导。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;加强贫困地区水利、交通、电力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生产生活条件;加快科技、教育、卫生、文化事业的发展,促进贫困地区经济、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。
4、坚持因地制宜、综合开发。根据贫困人口分布特征,把重点村规划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及扶贫贴息贷款进村入户作为重点,加快整村推进步伐,努力改善贫困户生产、生活条件。
5、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。坚持政府推动为主,同时,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,通过多种形式帮扶活动,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。
三、目标及建设任务
(一)总体目标
力争通过五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,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,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,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的落后状况,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创造条件。到2015年,减少贫困人口0.3万人。
(二)建设任务
1、生产发展项目
(1)油茶产业:低改油茶0.703万亩,共投入90.8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。
(2)苗木产业:新发展苗木基地500亩,共投入30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。
(3)杨梅产业:新发展杂交杨梅500亩,共投入36.5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。
2、基础设施项目
(1)道路建设:新修建村内道路42.38公里,共投入764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60万元。
(2)安全饮水: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农户0.0882万户,解决0.3216万人,共投入140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。
(3)水利设施:建设及改造通村水利设施12740延米,共投入156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。修建桥梁、水坝、河堤10座,共投入283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。
3、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
(1)村容整治:解决14个自然村的人居环境,共投入220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。
(2)亮化工程:安装167盏路灯,共投入22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。
4、社会事业项目
村级组织: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个,共投入220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。
四、投资分析
十二五期间,我市四个重点村共需1952.3万元用于整村推进工作。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,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206.4万元,部门配套资金994.4万元,社会帮扶资金151.5万元。
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建设,将在经济、社会等方面取得巨大效益。
1、经济效益
项目建成后,全市6个整村推进贫困村的1万多人,人均可增收2500元以上。
2、社会效益
通过项目的实施,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将明显改善,区域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,产业结构进一步科学合理,作物布局更加优化,种植业进一步壮大,并能充分挖掘区域内的资源潜力,有效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,显著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,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,从而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,密切党群、干群关系,保持农村长期稳定,并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。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领导,明确责任。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,分管领导为副组长,发改委、财政局、交通运输局、水利局、农开办等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领导小组。继续坚持扶贫工作“五长负责制”,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到乡镇、市直单位帮扶到村、乡镇干部包村到组、到户制度,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每家每户,真正让群众受益,农民得利。市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全市扶贫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;市财政部门负责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;市审计、监察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督;市统计部门负责依法做好有关信息采集、整理、反馈和发布工作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,各司其职,各负其责,通力配合,合力攻坚,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。
(二)完善机制,提高管理。一是健全对乡镇的考核机制。建立由市统计部门负责提供主要数据,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市委组织部联合考核机制。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管理档案,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。二是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。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“六制”,积极发挥人大法律监督、新闻舆论监督、群众社会监督、政府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手段的作用,不断提高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成效。三是完善社会帮扶机制。建立相应的政策引导机制,健全和完善省、市、县三级社会帮扶网络,鼓励、动员推进社会扶贫多元化和长效化。四是完善贫困统计监测和档案管理制度。建立市、乡镇扶贫网站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,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信息化监测和管理水平。
(三)多方筹资,加大投入。一是政策扶持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扶贫资金及市级扶贫资金,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,注重与“公司+农户”、“能人+农户”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。二是整合部门资金。按照“用途不变,渠道不乱,各尽其力,各记其功”的原则,把扶贫开发与交通、水利、农业、科技、教育、卫生、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投入结合起来,捆绑资金,加大投入。三是整合社会帮扶资源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力量,积极引进外省、外市、外县的资金投入扶贫开发,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,社会多元化投入的格局。
(四)创新方式,注重实效。按照“村民广泛参与,贫困户优先受益,扶贫资源效益最大化,扶贫项目量力而行”的要求,充分尊重农户的知情权、选择权、决策权、监督权和管理权,让群众参与本村项目规划、立项、建设管理各个环节,全面推行参与式扶贫。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建设,按照共用、共享、共建的原则,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工投劳。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改变生产方式,扩大生产规模。扶持农村中介组织建设,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。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,实行移民扶贫;对有劳动能力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,坚持扶贫到户;对低收入贫困人口,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,发展特色产业,增加收入。
|